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 >> 华社  >> 查看详情

全国人大代表心中的习近平:总书记和我们心连心

  全国人大代表心中的习近平:总书记和我们心连心

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农历春节来临之际,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四川考察调研。这是2018年2月12日上午,习近平在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考察时同村民们亲切交流。新华社记者 张 铎摄
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农历春节来临之际,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四川考察调研。这是2018年2月12日上午,习近平在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考察时同村民们亲切交流。新华社记者 张 铎摄

  四川省昭觉县庆恒乡庆恒村党支部书记吉克石乌代表:

  “今年2月11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。虽然三河村距离我们庆恒村有65公里,但习近平总书记到三河村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我们这里,大伙都非常激动”。“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彝族群众,我们要努力奋斗过上幸福生活才对得起这份牵挂。”

  四川省雅安雨城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代表:

  “当时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芦山灾区,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救灾官兵,他去的时候看起来很疲劳,但心里一直装着人民。习总书记来自基层也了解基层,对基层的所有事情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”。“现在城市变得更漂亮,基础设施都很完善,特别是医院和学校。你去雅安看看,房子修建得最好的大都是医院和学校。我们学校有了标准的运动场和漂亮的教学楼,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电子白板等先进教学设备一应俱全,学生宿舍的卫生间还安装了热水器。整个学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,都让人十分满意”。

这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中心校红瑶女童班的各族女童(2017年11月29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
这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中心校红瑶女童班的各族女童(2017年11月29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

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雷锋网格党支部书记徐涛代表:

  4年过去,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承诺,新疆各方面都发生了新变化,一大批涉及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难题得到解决。各类教育质量不断提高,农村双语幼儿园“应建尽建”;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大病保险纳入社会保险制度体系,社会保险比全国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……

  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、固原市市长马汉成代表:

  “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和关怀极大激励着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干劲,这两年,这些地方的脱贫产业发展很快。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是个移民村,主要发展葡萄+、光伏+、旅游+产业,目前该村已实现全部脱贫,成为宁夏产业脱贫的样板村。”

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近年来新建的农民新居(2017年7月13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郭 晨摄
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近年来新建的农民新居(2017年7月13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郭 晨摄

  云南省鲁甸文屏中心小学校长甄兰芳代表:

  “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。这几年,鲁甸地震灾区迅速恢复重建,如今已是旧貌换新颜了”。“从天灾中走出来的人们这样讲,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,让我们不觉孤单和害怕。”

  道依茨一汽大柴公司发动机装调工鹿新弟代表:

  “2013年8月份,习近平总书记来辽宁考察时,那句‘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’说到了我们基层代表的心坎上”。“我们工人在一线生产实践中认识到,老工业基地要转型,经济要转向高质量发展,才能让群众都过上好日子”。

  安徽省六安市市长叶露中代表:

  两年来六安市县乡村用“钉钉子”精神在精准脱贫上下“绣花功夫”,老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。目前,金寨县、六安市的贫困发生率分别从14.3%、13.8%降至6.7%和4.7%,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、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,老区人民打心眼里感激党的领导、感谢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。

贵州贵黔高速一段高架桥路段(2016年7月16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刘 续摄
贵州贵黔高速一段高架桥路段(2016年7月16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刘 续摄

  山西省忻州市市长郑连生代表:

 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后,全市干部群众转型升级的信心更足了,实施金融、财政、旅游、产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,种下脱贫的种子、长出增收的小康树,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,千方百计提高老区人民生活水平。“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民生放在心上,我们要让每个赵家洼都变成宋家沟,让每个宋家沟都在新起点上得到更好发展。”

  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巩保雄代表:

  “2015年春节前夕,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村里看望乡亲们。看到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,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,用上了互联网,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,村民们有医疗保险,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,当然吃肉已经不成问题。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,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。”

  江苏省徐州铜山区委书记王维峰代表:

  “我们一定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、推动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,切实把指示精神落到实处。一方面,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大力弘扬好人文化,评选道德模范,加快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,讲好铜山故事、建好精神家园。另一方面,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,尤其要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。”

  经济日报评论员:念兹在兹皆为民

  “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,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、不快乐、不满意,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”“既要做显功,也要做潜功,不计较个人功名,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、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”……今年全国两会,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、广东、山东代表团审议时,谆谆话语饱含牵挂。时光回溯到2002年,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代表承诺:“我们要始终牢记政府前面的‘人民’二字,对群众的悲欢冷暖感同身受。”激荡时空的声音,道出了始终如一的人民情怀。

  无论是主政一方,还是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,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炽热不变。“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,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。”“人民”二字千斤重,彰显了一位人民领袖鲜明的政治品格和人格魅力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,镌刻在坚定信仰里。“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,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,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,对党和人民的忠诚。”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,他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、一个政党和政权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。所以,他对人民爱得真挚、爱得彻底、爱得持久,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,流淌在不变初心中。在陕西梁家河与纯朴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的7年知青岁月,让他了解到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,立下了“今后如果有条件、有机会,我要从政,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”的初心。他用“三个不能”表明心迹:“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,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,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。”

 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,落脚在扎实作风中。“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,当地(市)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,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。”无论在哪个职位上,基层都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。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调研行程,更是不难发现,亲自走访群众家庭是一个“必选项”。他对群众最盼、最急、最忧、最怨的问题紧抓不放,把在考察中的所见、所思上升为理念、政策,提升着人民的获得感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,显露在反腐担当里。他待人宽厚、平易近人,但在涉及群众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又绝对坚持原则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以“得罪千百人,不负十三亿”的勇气担当铁腕反腐。对于由此引起的震动,他坚定地说:“不是没有掂量过。但我们认准了党的宗旨使命,认准了人民的期待。”

 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,蕴含在治国理政中。这些年来,他把对人民深沉的爱,投射到“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、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”的治国理政当中。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位思想解放、目光长远的改革领导者。在他看来,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,要有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境界,甘做铺垫工作,甘抓未成之事。

  念兹在兹皆为人民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,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,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。有了这样的决心,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一定可以更好地实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