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两会综述)专家解析中日关系:改善现“窗口” 不确定因素尚存
中新社北京3月10日电 (记者 沙晗汀)2018年是《中日和平友好条约》缔结40周年,日本问题专家高洪等全国政协委员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,中日两国改善关系的“窗口”已经出现,但未来尚有诸多不确定因素。
改善关系机遇出现
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前所长高洪指出,目前中日两国处在回到正常轨道的磨合期,但同时充满诸多敏感、脆弱、复杂的问题。当前是改善关系的难得机遇,但未来走向还取决于改善势头是继续增强或是相反。
高洪说,对于中方,改善中日关系是一贯的立场和持之以恒的愿望。“中国政府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其中当然包括我们的邻国日本。”但日本方面,受其政局动荡、日美关系影响等,对华政策的不确定因素较多。
目前,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经数次选举,政局暂时稳定。为能如期实现修改和平宪法的主张,安倍在其他方面会展示一定的灵活性;一旦目标实现,日方政策会否出现新的调整,目前很难预计。如果三年后美国建制派政党上台,日本对华政策恐有改变。因此,高洪认为,未来两年内各方情况总体平稳,可视为改善中日关系的“窗口期”。
在全国政协委员、日文月刊《人民中国》总编辑王众一看来,中日关系出现目前的改善势头实属不易,同时也应看到中日间横亘的不确定因素,例如日方如何看待中国崛起、历史认识等问题。
经济合作或先行
高洪认为,改革开放以来,中日经济关系正面效应非常明显,是“压舱石和推进器”。日本提供的政府开发援助,对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起飞起到重要作用,中方也明确表示了感谢。
随着经济快速发展,中国GDP在2010年超过日本,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。“中国的发展给中国本身和外部世界都带来了新的合作发展机遇,但邻居日本对中国的发展有着很复杂、很扭曲的心态。”高洪说。
多年来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,日本经历中国从追赶到超越的过程后,自身心态需要调试。高洪认为,如果日本能够把中国的发展看成机遇,也能共享中国的发展成果。
他表示,中日在环境保护、老年养护、精准医疗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。“只要双方增加政治互信,积极改善关系,经济合作领域可能会先行,甚至创造出新高度。”
国之交,在于民相亲
谈及中日两国间人文交流,王众一认为,《中日和平友好条约》缔结40周年是很好的节点,双方应加强在智库、青少年、媒体等领域的人文交流,增加互信,“为官方相向而行打下基础”。
在高洪看来,过去中日民间交流“量”足,但“质”上仍需提高。他认为,应加强深度交流,尤其是青少年之间的交流,减少偏见和误解,为中日关系的未来夯实民意基础。
王众一认为,中日人员交流规模的“不对等”也是影响两国增进相互了解的重要因素。如果能有更多日本民众来到中国、感受中国,很多刻板印象会有所改善。
文化交流领域,王众一希望有更多好的影视、文化作品拉近两国民心。“40年前的日本电影《追捕》感动了一代中国人;1992年中国拍摄的《周恩来》在日本引起轰动。这样有深度、有高度的作品对于增进两国人民互相了解、实现民心相通具有深远影响。”(完)